德彪西:亚麻色头发的少女(《前奏曲·第一卷》第八首)
德彪西:原野上的风(《前奏曲·第一卷》第三首)
德彪西:雾(《前奏曲·第二卷》第一首)
肖邦:F大调第二叙事曲,作品38号(1839)
德彪西:“声音与芬芳在晚风中回荡”(《前奏曲·第一卷》第四首)
德彪西:水妖(《前奏曲·第二卷》第八首)
德彪西:沉没的教堂(《前奏曲·第一卷》第十首)
肖邦:g小调第一叙事曲,作品23号(1835)
德彪西:枯叶(《前奏曲·第二卷》第二首)
德彪西:“善舞的仙女”(《前奏曲·第二卷》第四首)
德彪西:维诺之门(《前奏曲·第二卷》第三首)
肖邦:降A大调第三叙事曲,作品47号(1841)
德彪西:月色满亭台(《前奏曲·第二卷》第七首)
德彪西:西风所见(《前奏曲·第一卷》第七首)
德彪西:帆(《前奏曲·第一卷》第二首)
肖邦:f小调第四叙事曲,作品52号(1842)
德彪西:雪中踪迹(《前奏曲·第一卷》第六首)
一个波兰人,一个法国人,肖邦和德彪西的音乐与中国人的灵魂有着不同凡响的共鸣。肖邦的悲情与敏感,德彪西的意境与超脱,似乎都与中国文化有着冥冥的联系。
密茨凯维奇的叙事诗激发了肖邦的灵感,通过这四首叙事曲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一个又一个感人的画面。在曲式结构和作曲技法上,肖邦博古通今,融会贯通,打破了陈规旧律,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德彪西的意境似乎脱胎于庄子和唐诗:一阵风,一抹雾,一片枯叶都是他的灵感来源,正像波德莱尔和魏尔伦的诗句,莫奈和特纳的绘画一样。不过,德彪西超脱了这一切:音乐不再描绘具体的人与事,只有超然的意象与天地永恒。
亚当·密茨凯维奇(1798-1855)
密茨凯维奇是波兰伟大的爱国诗人。1907年鲁迅即在其《摩罗诗力说》中讲到这位诗人的生涯和著作:“密克威支所为诗,有今昔国人之声,寄于是焉。诸凡诗中之声,清彻弘厉,万感悉至,直至波兰一角之天,悉满歌声,虽至而今,而影响于波兰人之心者,力犹无限。”
肖邦自幼对密茨凯维奇的作品充满敬意,也与密茨凯维奇在巴黎多次会面。他们虽然秉性不和,但他们作为1831年革命后的波兰流亡者对彼此的境遇和艺术灵魂有着强烈的共鸣。肖邦的叙事曲并不是密茨凯维奇叙事诗的“配乐”,也不必要把他们的作品“对号入座”。我们通过密茨凯维奇的诗句可以丰富我们对肖邦作品的理解,加深其感情的冲击,可谓珠联璧合。
亚麻色头发的少女(第一卷第八首)
标题来源于勒贡特·德·列尔于1852年出版的同名诗。德彪西于1882年曾为此诗谱曲,献给他的初恋情人、业余花腔女高音瓦斯涅夫人。此曲简朴而色彩丰富的织体犹如一幅圣母像,有着神秘之美。
原野上的风(第一卷第三首)
标题取自于一句由来已久的诗。戏剧家查理·西蒙·法瓦尔早在18世纪就已写过”平原上的风屏住了它的呼吸”;这句诗作为引言出现在保罗·魏尔伦1874年出版的《慵懒的狂喜》。作为歌曲集《被遗忘的短歌》的第一首,德彪西于1887年把他所崇拜的魏尔伦的此诗谱曲。
雾(第二卷第一首)
灵感或来源于特纳或惠斯勒的画,不过更可能是拜大自然所赐。
肖邦:F大调第二叙事曲,作品38号(1839)
希维德什湖露出了自己的胸膛,
构成一幅巨大、周圆的画图,
像冰雪结成的明镜一样平坦,
四围是稠密的、暗黑的松树。
——《希维德什湖》
“声音与芬芳在晚风中回荡”(第一卷第四首)
标题取自波德莱尔于1857年出版的诗集《恶之花》中的《黄昏的和谐》第三行。德彪西钟爱此诗,曾于1889年为其谱曲,作为歌曲集《波德莱尔诗五首》的第二首。
水妖(第二卷第八首)
灵感可能来源于福凯的同名中篇小说以及阿瑟·拉克汉姆为其英译本所绘的插画。拉克汉姆的插画于1912年在巴黎展出,颇受好评,德彪西和他的女儿秀秀也是其忠实粉丝。福凯有一个中国的知音:徐志摩的译作《涡堤孩》于1923年于商务印书馆出版。
【图片:拉克汉姆插画《水妖沉入多瑙河》】
沉没的教堂(第一卷第十首)
源自法国布列塔尼地区已消失的古城伊斯的传说:在雾气缭绕的清晨,大教堂的塔顶缓缓升出水面,伴随着唱诗班的圣咏和教堂的钟声。
肖邦:G小调第一叙事曲,作品23号(1835)
我也同样歌唱着阿尔多娜的运命;
但愿高歌的天使能够注意,
张着神圣的翼翅,带了这歌儿向前;
让知音的心儿歌唱到底!
——《康拉德·华伦洛德》
枯叶(第二卷第二首)
双关语:“枯叶”,或是“枯页”?其灵感可能来源于德彪西的好友加布里埃尔·穆雷于1883年出版的诗集《游离的声音》的中段标题。
“善舞的仙女”(第二卷第四首)
作为给秀秀的圣诞节礼物,好友罗伯特·戈德在1912年赠送了J·M·巴利的著作《肯辛顿公园的彼得潘》,其中附有拉克汉姆的插画”善舞的仙女”。有意思的是这个标题是德彪西自己从英文原文(”The fairies are exquisite dancers”)翻译成法文的(”Les fées sont d’exquises danseuses”),而没有用法文译本的翻译(”Les fées sont des danseuses consommées”),足以显示他对英国文学的热爱。
【图片:拉克汉姆插画《善舞的仙女》】
维诺之门(第二卷第三首)
德彪西的两位挚友,西班牙作曲家法雅和钢琴家里卡尔多·维涅,都曾赠予德彪西维诺之门的明信片。作为世界遗产西班牙格拉纳达的阿尔罕布拉宫的大门,维诺之门有着典型的摩尔穆斯林风格。明信片中阳光与影子的强烈对比与德彪西在曲子开头的演奏指示相呼应:”有着极度暴力和热切温柔之间的突兀对峙”。
【图片:法雅给德彪西的明信片】
肖邦:降A大调第三叙事曲,作品47号(1841)
那少年是谁,又漂亮,又年青?
那姑娘是谁,靠在他身旁?
他们顺着希维德什湖走去,
月光正照着湖里的波浪。
他给她一个束发的花环,
她献出了一篮盆覆子;
男的,不用说,是她的爱人,
女的是他的爱人,十分美丽。
——《希维德什湖姑娘》
月色满亭台(第二卷第七首)
1912年12月,英皇乔治五世被加冕为印度皇帝。巴黎《时报》是这样报道当时的庆祝活动的:”胜利的大厅,喜悦的殿堂,帝王之花园,月色满亭台”。
西风所见(第一卷第七首)
德彪西喜爱安徒生的童话。《天堂花园》于1907年翻译成法文,其中的角色就有西风和他的经历的描述。德彪西也读过雪莱的《西风颂》的法译本。
【图片:特纳《暴风雪-湾头的蒸汽船》】
帆(第一卷第二首)
这个标题在法文是双关语:钢琴家科托认为是风中摇曳的帆船,而作曲家瓦雷兹则认为是当时红遍巴黎的美国舞者洛伊·富勒的纱裙。两位都是德彪西的相识,孰是孰非?
肖邦:F小调第四叙事曲,作品52号(1842)
“波兰女人比一切女人更可爱!
她们很快乐,像是年轻的小猫;
她们的又白又红的面颊,恰似牛乳和玫瑰,
她们的眼睛恰似星星在闪耀。
“许多年前,当我是年轻、勇敢的战士,
我也从波兰娶来了我的妻子……
我的心不再那么跳动了——只是愁苦地
保存着对于你们母亲的回忆。”
——《布德利斯兄弟三人》
雪中踪迹(第一卷第六首)
标题激发了许多后人的灵感,包括莫里斯·勒布朗和亨利·波尔多的小说。德彪西这首杰作的意境与柳宗元的《江雪》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
孙嘉言
2022/07/04